Q22.为什么合格厂商尚须加以分类、分级?
  合格厂商的分类是按各厂的专业功能予以归类;分级是将各类的合格厂商按其能力划分等级。分类的目的为避免厂商包办各种采购案件,预防外行人做内行事;分级的目的是防止厂商大小通吃,配合采购的需求,选择适当的厂商。

Q23.询价的对象是否愈多愈好?
  原则上来说,询价的对象应该是愈多愈好,因为报价的厂商愈多,就可精挑细选和让供方竞争激烈,降低成本。

Q24.为什么供应商必须提供成本分析表?
  由于买方预估的底价或预算有时并不十分可靠,若能借重供应商的成本分析(Cost Analysis),或许可以事半功倍。

 
 
Q25.成本分析若由卖方提供,对议价有何不便?
  成本分析使用的报表通常有两种方式:
    1)由各报价厂商自行提供。
    2)由采购单位事先编订制式报价单或成本分析表,提供给所有供应商统一填报。若采用第一种个别提报的方式,会因各厂商之间报价的内容或成本分析的项目很难获得一致,而增加采购人员将来议价、比价工作的困难,甚至有些供应商可能会避重就轻,因陋就简,这种草率的成本分析表所能提供的效益就相当有限。反之,采购用第二种制式的成本分析表,则因报价内容与项目已经采购单位予以事先规划,各厂商报价基础完全一致,不会发生参差不齐的现象,使比价工作事半功倍。

Q26.为什么需要进行价格分析?
  价格分析可相互比较供应商的报价内容,达到公平竞争之目的。进行价格分析将可获得下列效益:
    1)事先发现报价内容有无错误,避免造成将来交货的纷争,且确保供应商所附带的任何条件,均为买方可以接受者。
    2)将不同的报价基础加以统一,以利将来的议价、比价工作。
    3)培养采购人员的成本分析能力,也可避免按照"总价"来谈判的缺失。

Q27.议价应从报价较高或较低的厂商开始?
  经过报价分析与审查,将3~7个厂商的报价按高低次序排列(比价),先找比价结果排行第三低者来议价,探知其降低的限度后,再找第二者来议价。经过这两次议价,"底价"就可能浮现出来。若此底价比报价最低者还低,表示第三、第二低者承做的意愿相当高,则可再找当初报价最低者来议价,以前述第三、第二低者降价后的底价,要求最低者降至底价以下来承做,若当初报价最低者不愿降价,则可交予第二或第三低者按议价后的最低价格成交。

Q28.采购人员如何善用上级主管的议价能力?
  供应商降价的意愿与幅度,常因议价对象不同而有差异,如果采购人员对议价的结果不满意,应要求上级主管、采购经理、甚至总经理出马,邀约卖方的的业务经理或更高层直接对话,因为高阶主管不但议价技巧熟稔,谈判能力较高,且社会关系良好、地位较高,比较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友谊,往往只要招呼一声,就可获得令人相当满意的议价效果。